可以多线程很多时候是安慰自己的一个借口,时间是人最宝贵的财富,妄图让一份时间变成多份可以理解,但是对于我来说context swtich的成本很大,所以我在生活中不喜欢多线程。 上半年基本上都是在外面玩玩玩,荒废了很多的事情,下半年争取把旅游变成一个月一次的事情,这样时间和经济压力都不会太大,也会有更多的时间去陪家人、学习和思考人生,还有发现身边的美。 从内心来看,我是更喜欢慢悠悠地做事情的,我也会因为那更快乐。要实现这个,得要学会拒绝。计算机科学中的操作系统和算法教会了我如何更高效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但生活需要反过来,简洁更容易产生快乐。计算机系统很多时候要求hungry-free,人生有些事情不想做就不必做。
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Socrates 毕业快一年了,今天回学校跟毕设导师聊了很多,我们聊了未来中国的走向,个人的走向。我说在上海租房挣钱还是挺快乐的,她提醒我过几年总要去思考在哪里定居,过怎样的生活的。她鼓励我多出去看看,也许美国加拿大会更适合我。我感觉也许是这样吧,我也很期待8月去加拿大。这一年杭州去过很多次,但这是第一次在杭州审视我毕业后的这一年。这一年过得太匆忙,以至于一直没有时间去审视,更多的是周而复始的反思和内疚。 Turning myself to philosopy 中学的时候思政课学过一点哲学,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在现在这个人生阶段才开始意识到人生需要哲学,“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还记得这个博客在最早的时候上面有一句话“Cogito Ergo Sum”(我思故我在),当时不甚理解地加上去的,现在想想有的东西就在身边,只是缺乏灵光一现的那一刻。 大多数人的悲惨命运 大多数人在社会既定的运行路线上运转,结婚生子为国接盘已是大幸,不幸者满足于一杯凉水两个馒头感恩社会主义和党的关怀。我想着,如果社会受教育率提高了,中国有千万个我这样的人,独裁会终结,民选会来临吧。 开始思考”人类如何自处“是一种奢侈的东西,感恩一个人,她推荐我看The Good Place,感恩一门课(Harvard Justice),它让我感受到Moral Reasoning的乐趣。更有趣的是这课的编剧是Harvard毕业的。
The ouptput:
今天生日,跟以前实习做了我一年mentor的学长吃饭,他说他在新工作基本上settle下来了,干的活也挺轻松,打算在工作空闲时间多学习一点东西。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会觉得,下班之后会有很多时间可以用来学习,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就算有,因为一天的工作,身心都已经很累了。 最近在工作中感觉,其实并不是所有的事情投入了都会有很大的意义,实际上很多事情可做可不做,或者可以花更少的时间做完。会想起实习的时候,我每天会花最后1-2小时用于学习YouTube视频,以及看一些书,甚至有时候不想干活的时候可以一整天花在学习上。那段时间我成长很快,也很快乐,下班之后的时间基本上都用在跑步和学习上。 有的时候可能因为太在意一件事情,花太多时间在短期的事情上,而忽略了长期的发展。从今天开始,每天争取上班时间学习2个小时,虽然可能做不到,能学1个小时也是好的。
现在可能进入了一个职业发展的迷茫期,一方面是感觉过去做的事情不够有impact,另一方面是对于未来发展的方向缺乏期望。 但仔细想想,在这种情况下,我能做的事情无非是按部就班地完成工作,然后尝试寻找能够产生更多impact的重点。在没有很明确重点的时候,我能做的最保险的事情就是不犯错。 这次来香港的经历还是给了我很多启发的,办了香港身份证,也跟香港的同事聊天,了解到可能香港这边我可能回更加有用武之地。 很多时候可能提出想法本身,就已经解决了问题的大部分。 香港 vs 美国 最近申请了香港的高端人才签证,香港这边的身份证过两周也要拿到了,这就不得不让我思考一年后的我应该如何续签(因为签证是两年的,但是得提前很长一段时间准备续签),以及我是否应该坚持去美国的想法。这次续签之后可能有3年的签证时长。现在可以预料到的是,在未来至少一年的时间里全球经济可能在后疫情时代持续低迷,科技公司为了裁员宁愿直接支付未来一年左右的工资。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一年我待在上海或者香港都是比较安全的选择。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职业发展是比国籍更加重要的,这也是我当时选择直接来这家公司就业的很大原因。 美国肯定是个人未来发展的趋势,但是美国现在经济萧条,绿卡排队时间对中国大陆人不友好,不如先把握好在香港的职业发展以及拿永久居民的机会,至少拿香港永久居民身份以及考虑在香港发展是在往越来越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它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