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世界的足迹 今年探索世界的脚步几乎没有停止。 今年在国内解锁了拉萨,目前仅剩新疆和宁夏还没有解锁,把它们留到2025吧。宁夏和上海之间有直飞,一个周末不够两个周末就可以解锁,新疆可能计划2025年9月份跟朋友一起去解锁。 18岁以前我没有出国过,到目前已经去过近20个国家,探索世界是不必急于求成的,反而探索生命的意义对于我来说尤为重要。 生命存在的意义 某天我在一个跟几位朋友的聊天群里写下这样一段话: 如果人生只是为了满足社会的期望,过起来很快的,很快就能做爸爸做爷爷。尽管世界看起来很大,我感觉到我30岁走一大半应该问题不大,但我感觉跟读书的时候相比我也没有快乐很多。最深层的问题还是人为什么存在,赚钱的意义更多的还是个人的实现,寻找更完整的个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用做不想做的事情。所以从根源性来看,迎合社会的不合理以追寻个体的成功,以社会定义的标准来衡量成功与否本来就是本末倒置的。试图用一个通用的”标准答案”来寻找避难所,不如给自己一点时间去想一想有什么事情是热爱的享受的。 我感觉我应该处在一个“怀疑主义”阶段。我没有太多的答案,但我也不愿意相信大多数人以及社会的看法,我想有更多的自己的思考。2025年我很想更加系统地学习哲学,学习人类的过去,探索自己的未来。 赚钱的意义 没有哪一种投资的回报是会超过个人的成长的。从2020年至今,从我踏入工业界实习开始,实际来看我的收入逐年指数增长,一共增加了几十倍,尽管有的年份增长快,有的年份增长相对慢一点。一开始的时候我会因为钱少焦虑,因为钱增多膨胀,但现在几乎已经宠辱不惊了。钱到了一定水平,就算加倍,幸福感也基本不会提升很多。尤其是今年,因为交了很多税,获得感比较低。现在更多的影响的是安全感,多一点少一点只影响早一点晚一点退休。 五一在台湾的时候买了《持续买进》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是储蓄率这个概念,它告诉我为了有一天能够选择是否工作,消费方式不应随着收入的增长而膨胀,至少不应该同步进行。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假设,人在退休之后要过跟退休前差不多水平的生活。因此以年收益3%算,每年取出4%用于退休生活,需要攒下大概25年消费总额的钱。如果储蓄率在50%左右的话,需要18年左右的时间退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工作后储蓄率是在逐年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消费经过一次大膨胀后基本没有膨胀,收入在大幅度增加,以相对保守的估计10年以内将会有资本选择是否一定需要工作。 工资收入高和有钱是两件非常不一样的事情,有钱(拥有财富)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积累的,而且它符合指数增长规律,初期会非常慢,但是过了那段时间财富的增长会非常快。 综上,赚钱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情,与其焦虑钱多钱少,不如把时间放在陶冶情操,探索世界,完善自己上。 岁月的侵蚀 在25岁以后,明显能感觉到身体代谢在下降,我需要保持更多的有氧和无氧运动来维持身体的健壮。我的脑子里经常有这样一个想法:“要是我现在都无法保持身体,那50岁和75岁的时候我的身体会是什么样子呢”? 不过好在2024年还是颇有成效的,我在下半年尤其最近几个月养成了两个好习惯: 移民 “如果我不是中国护照,我会更加安心地在中国赚钱“,这是长期以来我内心出现最多的一段独白。今年下半年看了Why Nations Fail以及Institutional Genes这两本书,虽然都还没看完,但它们坚定了我的一个想法,也许我并没有生活在中国的某个特殊时刻,也许现在生活在这个国家的绝大多数人都是短视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基因决定了它不可能像资本主义那样符合人性以及不可能长久。我非常喜欢这句话:”The problem of capitalism is capitalist, the problem of socialism is socialism”。 金融对于我最大的启发是对于风险的把控,我不希望我的个人命运因为一个国家的命运而有非常大的downside。 移民不移居比较难实现,不移居想换护照难度更大,并且没有很大意义。所以我的主要目的还是先移居换护照,之后的事情交给未来。从全球化角度来看,换护照会给我未来带来更多潜在的机会,现在看不到但未来一定会有。 2023年和2024年我花了两年时间去看那些候选国家列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瑞士、日本、韩国、新加坡,然后形成了一个列表,里面排名最高的目前是澳大利亚。2025年我会尝试多去几次澳大利亚,以确定是否适合移民,以及未来如何移民。 我的2025 因为我在生活中见到了太多人思考问题从我的角度来看的缺陷,太多人因为不会去思考自己成长的环境本身而对于事物的看法带有极大的偏见,我希望我自己能成为一个带有更少偏见的人。我非常清晰地意识到,我并不生活在一个“完全正确的国家”,所以我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因为我做的任何事情最后是需要我自己负责的。 学习是一个摆脱愚昧和偏见的过程,因此我希望我的2025能够更加Learn as if I were to live forever, live as if I were to die tomorrow。
Install Rosetta 2 Set Up Python Environment Install ddddocr An Example Program References
Download the Font Download the Noto Serif Simplified Chinese font from Google Fonts. https://fonts.google.com/selection?query=noto+serif+c SSH into the Tablet Connect the Tablet to your computer using cable then enable the USE web interface in the Storage tab. Then go to General->Help->About->Copyrights and licenses. At the bottom of the page, you should see the IP address and…
今天刚去参加完一位高中同学的婚礼。 也许我至少在一两年内不会结婚。因为在中国结婚和定居的关联性太大了,我是可以接受租房结婚的,但亲朋好友大概率会热心地提出“更优方案”。我不想解释太多,我只想在我有一个满意的status quo的时候展示,那是一条可行的路。我不打算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定居,我看不到中国的未来,我不愿意让我未来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在中国承担没有必要的课业负担。 我有一个逐步的计划,目前已经考察了很多国家和城市,伦敦、悉尼、芝加哥、纽约这些适合职业发展的城市,目前来说各方面最满意的还是悉尼,其次是伦敦,但是意味着工作需要很大变动,而且英国税还挺高的。 悉尼我只去过一次,而且只待了一周,目前我会去尝试更多地去悉尼,更融入当地生活和工作来确定最终要不要去。 在那之前我不会有任何的结婚的想法,我还年轻,我认为我的移民计划目前在正轨上,只需要再一到两年的时间就基本可以用事实来论证它的可行性。
昨晚跟一位在芝加哥工作的群友一起吃饭,聊天聊着聊着就感受到了人生过得好快。从疫情开始不知不觉已经4年多过去。还记得那年我刚开始实习,转眼而过。这样一想,人生不过百年,时间滴滴答答,1/25,1/4过去得都很快。“人生的加速”这个词最近一直听到,本质上应该是人生中新奇的东西越来越少,人生日复一日,快速消逝。 这一次在美国住了40天左右,美国这边给我的印象是大家做什么事情很大概率都是因为热爱,或者因为自己觉得应该做。在林肯纪念堂的时候我就感觉到跑步的人真多,后来在纽约中央公园跟同事和朋友跑步,跑步的人从十几岁到六七十岁,比当年上大学的时候因为强制打卡而跑步的人还多。在这样的氛围下,我不禁开始反思自己在大学毕业之后总有很多理由少跑步,或者跑步的时候减少目标里程和配速。 工作以后在收入层面,已经是学生时代实习的几十倍,但我总觉得幸福感没有很大提升。最近想明白了,财富的积累是无止境的,而且会因为复利而指数增长。因为它的无止境和指数增长初期的缓慢,人容易焦虑起来。现在想想,也许只需要维持稳定的储蓄率,相信美国大盘,做好被动投资。想想生命终将终结,也许金钱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或者比较有意义的做可能是用它来换取更多的private time。 把这些无法刻意追求的东西放下,也许应该思考的问题就是人生的意义了。人终究是要面对死亡的,在感叹生命短暂的同时,我又庆幸自己出生在这个科学爆炸的时代,感恩我父母在这个美好的时代把我健全地带到这个世界。从高中开始到现在,我在断断续续学习MIT的公开课,看到七八十岁的耄耋老者还在讲台上充满热情地他们讲了几十年的东西,我总感觉这不仅是science还是art。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感受到的是探索智慧的快乐,看着他们,我想的是他们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是在于对智慧的探索,并且把这种快乐传递给其他人吗? 回国要参加一个初高中同一个学校的同学的婚礼,这是第一次参加同学的婚礼。也许结婚很快就是生子,这不禁让我想到,大部分人的宿命是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我有很多的教育理论想要实践,但我也不想让它们来得太快,毕竟我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还很局限。 人生的意义过于抽象,也许我穷尽一生也无法探索到它的奥义。但我能感受到的是我的无知,尤其是每一次学习新东西的时候,越是学习,我越会想为什么我之前不知道,那肯定是因为我的无知。人生的难度在于没有一个清晰的准则,大部分人生活在世界的既定规则里,他们不会问“为什么”,只是一步步追随父辈祖辈身边人的道路,easy path。当一个人开始问“为什么”的时候,世界就开始变得复杂起来。 综上,人生如此虚无,是什么让大多数人不断延续呢?很多人是因为放弃思考,我可能在很多时候也是。上班下班,三点一线,根本不需要思考为什么。但是更让我感觉到inspiring的,是生命中偶尔的感动,偶尔的灵机一动,偶尔的对于探索智慧的那种精神上的rewarding的感觉,这可能也是让人区别于无机物,区别于动物的很大的不同。 人生是需要一些刻意和自律的,人的精力太有限了,现在的信息太爆炸了,要区分无用之用和真正的无用。现在移动互联网把每一个人都连在一起,但也让普通人一方面沉迷在看Influencer的生活里,它让人更方便放弃思考了。尤其是像国内的小红书,不能卸载它,因为它真的是很好的搜索引擎,但是它的推荐算法又导致人很容易沉迷,非常想想精神毒品。初高中的时候,爸妈限制我使用电脑的时间,每周末只能用一两个小时,我尽最大可能make the best use of it,当时因为喜欢甚至在YouTube上看完了一个电子学的课程。我大学学的跟计算机没有丝毫关系,大一大二的时候看了很多Udacity和Coursera的课,当时也不知道有什么用,但直到后面找工作的时候才意识到那是一种unfair advantage。 想法诸多,赚钱不是人生的全部,退休也不是唯一目的,我也许应该探索那样几件事,做它们只是因为喜欢,只是因为热爱,只是因为对于智慧的追求。 2024.11.08 写于芝加哥奥黑尔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