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自由

  • 我的2024

    探索世界的足迹 今年探索世界的脚步几乎没有停止。 今年在国内解锁了拉萨,目前仅剩新疆和宁夏还没有解锁,把它们留到2025吧。宁夏和上海之间有直飞,一个周末不够两个周末就可以解锁,新疆可能计划2025年9月份跟朋友一起去解锁。 18岁以前我没有出国过,到目前已经去过近20个国家,探索世界是不必急于求成的,反而探索生命的意义对于我来说尤为重要。 生命存在的意义 某天我在一个跟几位朋友的聊天群里写下这样一段话: 如果人生只是为了满足社会的期望,过起来很快的,很快就能做爸爸做爷爷。尽管世界看起来很大,我感觉到我30岁走一大半应该问题不大,但我感觉跟读书的时候相比我也没有快乐很多。最深层的问题还是人为什么存在,赚钱的意义更多的还是个人的实现,寻找更完整的个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用做不想做的事情。所以从根源性来看,迎合社会的不合理以追寻个体的成功,以社会定义的标准来衡量成功与否本来就是本末倒置的。试图用一个通用的”标准答案”来寻找避难所,不如给自己一点时间去想一想有什么事情是热爱的享受的。 我感觉我应该处在一个“怀疑主义”阶段。我没有太多的答案,但我也不愿意相信大多数人以及社会的看法,我想有更多的自己的思考。2025年我很想更加系统地学习哲学,学习人类的过去,探索自己的未来。 赚钱的意义 没有哪一种投资的回报是会超过个人的成长的。从2020年至今,从我踏入工业界实习开始,实际来看我的收入逐年指数增长,一共增加了几十倍,尽管有的年份增长快,有的年份增长相对慢一点。一开始的时候我会因为钱少焦虑,因为钱增多膨胀,但现在几乎已经宠辱不惊了。钱到了一定水平,就算加倍,幸福感也基本不会提升很多。尤其是今年,因为交了很多税,获得感比较低。现在更多的影响的是安全感,多一点少一点只影响早一点晚一点退休。 五一在台湾的时候买了《持续买进》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是储蓄率这个概念,它告诉我为了有一天能够选择是否工作,消费方式不应随着收入的增长而膨胀,至少不应该同步进行。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假设,人在退休之后要过跟退休前差不多水平的生活。因此以年收益3%算,每年取出4%用于退休生活,需要攒下大概25年消费总额的钱。如果储蓄率在50%左右的话,需要18年左右的时间退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工作后储蓄率是在逐年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消费经过一次大膨胀后基本没有膨胀,收入在大幅度增加,以相对保守的估计10年以内将会有资本选择是否一定需要工作。 工资收入高和有钱是两件非常不一样的事情,有钱(拥有财富)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积累的,而且它符合指数增长规律,初期会非常慢,但是过了那段时间财富的增长会非常快。 综上,赚钱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情,与其焦虑钱多钱少,不如把时间放在陶冶情操,探索世界,完善自己上。 岁月的侵蚀 在25岁以后,明显能感觉到身体代谢在下降,我需要保持更多的有氧和无氧运动来维持身体的健壮。我的脑子里经常有这样一个想法:“要是我现在都无法保持身体,那50岁和75岁的时候我的身体会是什么样子呢”? 不过好在2024年还是颇有成效的,我在下半年尤其最近几个月养成了两个好习惯: 移民 “如果我不是中国护照,我会更加安心地在中国赚钱“,这是长期以来我内心出现最多的一段独白。今年下半年看了Why Nations Fail以及Institutional Genes这两本书,虽然都还没看完,但它们坚定了我的一个想法,也许我并没有生活在中国的某个特殊时刻,也许现在生活在这个国家的绝大多数人都是短视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基因决定了它不可能像资本主义那样符合人性以及不可能长久。我非常喜欢这句话:”The problem of capitalism is capitalist, the problem of socialism is socialism”。 金融对于我最大的启发是对于风险的把控,我不希望我的个人命运因为一个国家的命运而有非常大的downside。 移民不移居比较难实现,不移居想换护照难度更大,并且没有很大意义。所以我的主要目的还是先移居换护照,之后的事情交给未来。从全球化角度来看,换护照会给我未来带来更多潜在的机会,现在看不到但未来一定会有。 2023年和2024年我花了两年时间去看那些候选国家列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瑞士、日本、韩国、新加坡,然后形成了一个列表,里面排名最高的目前是澳大利亚。2025年我会尝试多去几次澳大利亚,以确定是否适合移民,以及未来如何移民。 我的2025 因为我在生活中见到了太多人思考问题从我的角度来看的缺陷,太多人因为不会去思考自己成长的环境本身而对于事物的看法带有极大的偏见,我希望我自己能成为一个带有更少偏见的人。我非常清晰地意识到,我并不生活在一个“完全正确的国家”,所以我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因为我做的任何事情最后是需要我自己负责的。 学习是一个摆脱愚昧和偏见的过程,因此我希望我的2025能够更加Learn as if I were to live forever, live as if I were to die tomorrow。

  • 生存主义

    我是一个生存主义者,我越来越意识到,我会对潜在的危险特别敏感。除此之外,我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对于让我不适的试图以愚昧战胜科学的外界极度抗拒。这两个合在一起,让我有点焦虑。 焦虑是人类几千年来得以延续的必备条件。在一个民主和法治极度不健全国家出生,私人财产和个人权利得不到保障让我有一定程度的焦虑。 最近在思考这个问题,我是否过度焦虑。可能确实是有一点的,而且我把焦虑当作我有时候消磨时间的一个借口。 从我过去的经验和各种渠道获取到的信息来看,解决很多问题的关键都是个人的指数发展。如果以线性的思维来看问题,很容易焦虑。 希望我能在2024年扩展我的视野,增强我的能力,点燃指数发展的引擎来减少焦虑。

  • 多线程

    可以多线程很多时候是安慰自己的一个借口,时间是人最宝贵的财富,妄图让一份时间变成多份可以理解,但是对于我来说context swtich的成本很大,所以我在生活中不喜欢多线程。 上半年基本上都是在外面玩玩玩,荒废了很多的事情,下半年争取把旅游变成一个月一次的事情,这样时间和经济压力都不会太大,也会有更多的时间去陪家人、学习和思考人生,还有发现身边的美。 从内心来看,我是更喜欢慢悠悠地做事情的,我也会因为那更快乐。要实现这个,得要学会拒绝。计算机科学中的操作系统和算法教会了我如何更高效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但生活需要反过来,简洁更容易产生快乐。计算机系统很多时候要求hungry-free,人生有些事情不想做就不必做。

  • Say NO to 996

    为何会向996妥协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不过70年,经济腾飞也只在30年内,整体来看还属于发达国家。1960年还吃不饱饭,1970年还在文化大革命,1980年才重新恢复经济发展正轨。当原本不断被压低的预期被不断过度提升,拿着发达国家的平均工资左右的钱干996的活成为了很多农村娃的出路。 大多数人挣不到认知以外的钱,当认知里只有国内互联网大厂的时候,高薪+996成为了大多数普通认知的人的极限。 哪里没有996 中国国内的外企没有996,世界上大多数有完善劳动法和工会体制的发达国家没有996。去外企或者出国读书会是远离996不错的选择。 996意味着高薪吗 996不能与高薪直接挂钩,国内Hulu、Airbnb、LinkedIn、Optiver等外企能开出远高于国内互联网大厂的薪资。国内的一些量化企业能实现965的工作作息,薪资也远比国内互联网大厂高。如果你有985的基础,可以考虑在国内这些高薪WLB(Work-Life Balance)企业工作,因为它们可能准入门槛比较高。 对于非互联网以及背景平庸的大多数人比较好的选择是移民加拿大之类的国家,无论是做什么工作,下限会比在发展中国家更高。 为何远离996 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探索,996会不断磨灭这种激情,直到一个人成为工作的机器。(马克思称之为“异化”,华为称之为“奋斗者精神”) 996的意义无非在于中国大城市买房,售卖掉的是个人的快乐,获取到的是可能有或者可能没有的在大城市继续生存的入场券。 卷能有未来吗 在中国卷的意义不大,大多数中国人发展的天花板不是个人的努力,而是生活的环境。太多的人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被剥夺了再接受教育的权利,美国、新加坡、日本、瑞典等国拥有的世界顶级的学府数量远远超过中国,而国民人数远少于中国。把在大城市买房作为目标不如把子孙后代能在哈佛、斯坦福、MIT、ETHz、音乐学院或者体育学院间作本科学府的抉择作为目标。

  • 《蝉鸣》

    我问高高的白杨:是谁指挥了如此枯燥的合唱 像一排没有生命的机器超荷运转,发出金属的尖叫…… 是众口一腔,似一哄而上,在把谁诅咒,在把谁颂扬? 有时,那歌声戛然休止,留下了一片死寂,令人张惶 有时又掀起新的声浪,调子比从前更高,叫人发狂 无论噤声,还是开放,都是整齐划一,毫无异样! 谁也不必对自己的声音负责,顺流合群,便是最好的躲藏 摘自 钱钢 在龙应台文化基金会思沙龙上的演讲 Reference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3Ce9tzp0n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