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成长

  • 230319 生活近况

    这两天有点丧,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游,去外面走了一下。虽然整个状态还是没有特别好,但好在我没有停止思考,在周日晚上想法颇多,一一记下。 皮肤和睡眠 三周前去华山医院看了下皮肤过敏,医生说除了皮肤过敏,其他我以前很烦恼的痘痘是痤疮,也是能治的。用了药膏和药之后,确实好转很多,我甚至开始想说明这真的不是我睡眠不规律引起的。但最近睡眠不规律之后,确实又有复发的迹象。痛定思痛,决定以后11点必须开始准备睡觉,12点必须睡觉。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时间,因为我有时候健身房出来就10点多了,再早的时间没有太大意义,很难保质保量完成。 Goal:11点开始准备睡觉,12点睡觉,8点前起床。 工作 前段时间工作时间真的很灵活,有时候白天没干完活,就晚上6点先去健身, 然后9点以后健身完再工作一会。两周前的一周,我一周大概工作了50个小时,确实真的很累。这些都不能特别持久,后面一累就松懈,导致反弹。 所以我感觉,最好的工作状态还是早上9点到公司,6点下班去健身房或者走走路放松一下,回家之后尽量就不工作。 健身 关于健身,我现在在上私教课,一周是3次,一次3小时。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排在周日、周二和周四,周日可以让我在工作日前先激活一下身上的细胞,第二天工作状态能更好。这样下来可以跳过周一、周五、周六和周日白天,工作日也就只有两晚需要6点从公司离开,周一有时候要交WQU MFE的作业(DDL),周五晚上如果想要回家或者出去玩也可以避开,然后我只需要保证周日下午能回来就好。 游泳 已经两周没有游泳了,对此我反思一下。前段时间确实因为健身房的营销让我感到不适,产生了一些不愉快所以我在不愉快之后就没有去了。不过这件事情也慢慢过去了,我也下定决心要在这周开始中午继续游泳了。 人生确实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都是第一次遇到,需要自己去不断摸索。关于健身这件事情,现在我对于私教的态度是,我可以在前期花一点钱去学习一下正确的姿势以及打一下基础。但是这件事情长期来看还是得靠自己,不应该因为它去减慢金钱的积累速度。 金钱和资产 在刚开始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我也做了很多不利于我资产积累的事情也有很多相关的念头。开始有一点点钱之后,学会如何管理确实是一个难题。目前在消费的时候,我都会有比较强的罪恶感,因为我会想到我没有任何的房产,没有任何的底气去消费。不过我真的没有任何在中国一线城市买房的想法,花十年二十年的青春去换没有那么舒适的房子这种事情,我是不会去做的。我没有停止过换一个国家生活的想法,也在积极地探索,美国是最初的梦想,也还是现在持续的梦想。 不过也不得不思考短期内的事情,4月初要去香港办身份证,我打算去香港办一张渣打银行或者汇丰银行的银行卡,用于理财,可能到时候从S&P 500入手,毕竟它现在处于一个几年内的较低水平。我对于它的期待是,它能让我对于理财的产品有跟多的信心,把更多的钱存下来用于理财。关于这个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可能是外汇的换取(每年每人5万美元的上限),这个问题以后遇到了可能需要慢慢摸索。 关于国籍,今天从一位学姐那里了解到一些,有人每隔不超过180天回香港一次,7年以后也拿到了永久居民,这让我看到了一点希望。关于这个我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2年后高端人才签证的续签。 可能是近一两年人生过于顺风顺水,我的野心越来越大,想法也越来越多,有时候它们让我忧愁,让我困惑,也有焦虑。回头想想,虽然我是那种不提倡牺牲个人快乐来换取金钱和地位的人,我已经为现在的这一步付出太多了,我并不时时快乐。我坚决反对996,但我的下班后的生活却超过996,因为内心的不安和不满足。 学习 WQU在学第三门课了,Financial Econometrics,比起之前的课确实难了很多,对此我前段时间没有很花精力,quiz都是在DDL前突击准备的,成绩不是很理想,而且在突击的时候,甚至产生了大学时候因为专业不喜欢产生的那种熟悉而又恐惧的拖延感。 还是得摆正心态,下定决心,每天晚上至少学习1小时,不健身的晚上学习2小时,把任务分开,不断学习,才有可能每天都有积累,有一天成为想成为的那种knowledgable的人。 读书 目前在读的书是Ray Dalio的Principles,在看他的人生经历,时不时会有一些共鸣。这本书目前而言对我最大的启示是,把我犯的错误记录下来,分析为什么会犯错,以后如何避免,以及我当我有了一个认为很正确的想法, 我应该尝试去找counter example,尝试听取别人的想法。 最近在反思自己处理跟女性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在朋友的推荐下去买了上野千鹤子的《厌女》、《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和《父权制与资本主义》这三本书。 虽然读书进度挺慢的,最近跟同龄人聊天的时候,发现读过的一些东西确实能为我所用,让我能举出很多生动的例子。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些书在潜移默化地改造我。 End 很多成长的问题积累了十几年,不能一蹴而就,但信心还是要在的,今天不能实现不意味着明天不行,我能做的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打开格局和视野。过去一到两年的经历告诉我一件事情,Pinning your hope to linear growth, you will end up with logarithmic growth,我更需要的是exponential growth,要实现它,我需要完成对自己由内而外的更理性的改造。

  • 爱和成长

    我啊,总是会更容易伤害身边的人,爱我的人。我不是一个好孩子,一个好恋人,一个健全的成年人。 总觉得我会成长,我能学习,但每次事情发生的时候,我总是那样无力。回想过去,都是我的错。因为我的无知,我的随意,我的不经心,伤害到亲近的人。 成长不应该成为一个借口,爱应该去被用心实践。只有会爱自己,会关爱家人,才会去爱别人。对陌生人充满善意,但是对身边的人不经意间不断伤害,不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以前总觉得别人缺乏common sense,现在小丑应该是我自己。人啊,意识到自己蠢的时候已经晚了。

  • 眼里的光

    记得18年底的时候我对博客很上心,那年跨年,我在写我的New Year‘s Resolution。那时候常常会看我的博客有多少人关注,会因为多一点点击而暗自开心。我有很大的一个列表,里面很多,其实到现在都还没实现。仔细回想,那个时候立下的志向,对现在影响还是很大的。 后来博客写得少了,在博客因为没备份内容丢失前,博客上最后写的最多的,是我延毕的那段时间,自命不凡的一些感想。后来果不其然,我毕业后,在职场风生水起,短短几个月走完大部分人30岁前的道路。但要说跟以前那个穷学生相比,有什么大的区别吗,倒也没有那么多。现在Lululemon自由了,但至今没有拥有过一条,日常消费现在基本上不用去计较多少,对价格不敏感了,但有时候一天也不会花一分钱。 最近跟一个同事聊天,他也在农村长大,他说,他跟城市里的孩子的区别在于,他的眼睛是有光的。小时候他需要DIY很多东西,没有玩具就DIY,没有好的教育资源就网上自己去找。后来他走出了农村,去上了985大学,他跟同学最大的区别就是他对学习充满了热情,而其他人因为习惯了充裕的资源而没有那中激情。再后来,他去美国CS排名前几的大学读研,他第一次感觉到学习资源如此充裕,这再一次激发了他的学习热情。现在,他成了我敬佩的人之一。他现在在农村远程工作,因为不想因为搬到城市而让父母做出牺牲,孩子现在不大,他不会为了孩子上学而在大城市定居。“孩子的人生很长,没必要让父母长辈为了他们牺牲那么多”。 我不由得想起自己的学习经历,我也在农村长大,父亲为了离爷爷奶奶(他的父母)近一点,没有在城市买房,现在全家还是生活在农村。其实我从小的经历也有点类似,只在小学四年级前上过一点点兴趣班,那时候一学期只要两三百,纯粹是为了打发无聊的周末时光以及跟风才去上的。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英语,那是学校里的英语老师去旁边成人学校开的课,跟学校里的课堂知识没有任何关系,她教会了我音标,上完新概念英语1之后,我在初中高中自学了后面三册,其余的基本上就是自己学习。 我对于编程的兴趣起源于初中,那时候有个同学拿了一本谭浩强的C语言到学校,我看了一段时间。初三开始我对单片机有一段时间挺感兴趣的,学得不深,大部分时间在淘宝上买预先设计好的电路板来焊。那段时间大概只是学会了如何使用电烙铁,不过也算是我的人生巅峰了,大学的时候电工电子学根本没有认真学。 到了高中之后,我一开始对化学感兴趣,但是苦于没有好的教育资源和书籍,就没有学习下去,仅仅停留在了高考水平,高二化学高考考完之后就基本没有再碰了。虽然后来大学上的专业也是化学相关的,但高二的时候是化学的巅峰。 也许我是从来不相信中国式教育的,不过我的一次次反叛造就了我的一次次成功,也让我越来越偏离这个体系。高中的时候就是因为对于学校水平的不信任,拒绝周末去学校参加自习,通过向上级部门举报的方式获得了自己的周末自由。化学课因为超前学习本来就不用去,后来通过和数学老师的对赌协议逐渐获得了数学课不用去上课的特权,再后来物理课也没有再上了,到了高考前几个月,因为身体不好就只在模拟考试和高考的时候去了学校。大学的时候我的心理状态就是,因为见过广袤的世界,见过MIT的公开课,对自己不的不学习的东西以及不得不参加的考试感到悲哀。也许正是我的这种心态,造就了大学里传统意义上不成功的我,也正是这种心态,它的强大惯性,让24岁的我,有了畅想跨越国界跨越阶级的格局。不过回想过去,也许从一开始反感学校的做法开始,就在我心里种下了拒绝加班的种子,从实习开始,我基本没有违背过自己不加班的原则,我也只选择不加班的企业。 我一开始可能对电子更感兴趣,还记得当是为了学通通用技术课中电子电路相关的, 我去看清华大学在学堂在线的MOOC,还有去看YouTube上的Razavi Electronics,应该有基本学完他的一门课。但我后来在大学其实每一门课都学得挺烂的,也许这就是自己想学和不得不学的区别吧。 高一高二的时候,那时候也没有手机,我周末在家就看C++开发的英文原版书,再后来到了高三的时候,空闲时间更多了,我就在MIT OpenCourseWare上学习了6.01,奠定了后来Python的基础。现在想想,可能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可能是真的吧,毕竟我是从高三的时候学习Python的,到我工作正好7年。那时候还会看Udacity和Coursera,还记得当时就开始学Andrew Ng的机器学习(虽然到现在没有那么精通),当时第一门数据结构课是Coursera上UCSD的,也在Udacity上学了一些基础课,遗憾的时候那时候就开始看compiler的课到现在还没学完。 到了大学,大一大二的时候是计算机学习的迷茫期,花了很多时间但没有很多成果,那时候也没有明确的目标,感觉full-stack developer很酷,就在Udacity上学了很多前后端开发的课程,不过它奠定了我现在成为真正的full-stack developer的基础。大三的时候迷茫到达了顶峰,原本以为多学一点计算机课会让我快乐,但实际情况是,学专业课已经让我够累了,再加上计算机的课只是让我感到压力山大,喘不过气来,导致两头都没有兼顾好。 大三是最痛苦的一年,那一年是学业的低谷。但那一年暑假我开始了第一份实习,开启了事业的第一步,那一年10月加入了残酷刷题群,开始了这两年指数型成长的第一步。 我暂时无法想到我的下一步会如何迈出才能进一步指数型增长,但我能肯定的是,我需要不断学习。我从来不是那种top-tier的人,没有聪明的脑袋,没有显赫的背景,没有接受过最优质的教育,我的资本源于不断学习,学习让我有了不平庸的资本。但现在回顾一下过去一两年,在不断的面试,不断的选择中,我对学习和技术的激情变得没有那么纯粹,也变得在手机上会浪费很多时间,也会有很多莫名的焦虑。2023年已经过去48天,希望从今天开始剩下的一年里我会因学习而快乐,因读书而丰富,因思考而深邃,因写作而精确。 能走到今天这一步,我觉得最重要的因素是我的眼里比别人多一点光,我想让光长存,不仅造就个人的辉煌,也让世界因为我的存在而更亮堂一点。